70年前一面旗帜上的口号,在今天成了吸引青年人的励志标语。
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典礼在重庆举行,邓小平、贺龙等领导人出席,贺龙将一面绣有“开路先锋”4个字的锦旗授予筑路大军。
时代沧桑巨变,当年修建成渝铁路的西南铁路工程局,其主体已成为中国中铁下属公司中铁二局。而“开路先锋”精神更是作为一种文化基因和血脉传承,注入这支央企铁军征战开拓,使之跻身世界500强企业。
“开路先锋”4个字承载了新中国自主修建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辉煌记忆。伴随着中国铁路,特别是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开路先锋”精神不仅没有褪色,反而经过岁月洗礼,愈发闪亮。
“校园招聘我们就是拿‘开路先锋’来吸引大学生的。”中铁二局团委书记王明说。
地图上,成渝铁路曾一直是一条虚线
在中铁二局陈列馆内,修建成渝铁路是值得铭记的辉煌篇章。
1950年,中共中央西南局作出“兴建成渝铁路,造船修建码头”的重要决策。时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的邓小平向中央汇报建设新西南的计划时,特别提出“着重于修成渝铁路”。
当时,重庆刚刚解放,成渝铁路何以在百废待兴中被列为首要之举?
成渝铁路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9世纪末,四川民间就有集资兴建川汉(成都至汉口)铁路的意愿,而川汉铁路的西段正是连接成都和重庆的成渝铁路。
然而,彼时国力衰弱,加上修建过程中出现贪污腐败,这条铁路迟迟未能建成。1911年,清政府以“铁路收归国有”为名,侵占了成渝铁路筑路股款,又将川汉铁路的筑路权出卖给西方列强,引发了保路运动,进而导致辛亥革命爆发。
国民党政府也曾试图修建这条铁路。1936年,国民政府成立成渝铁路工程局,次年开始修筑。1937年7月,因抗日战争爆发而停工,仅完成工程量的14%。在地图上,成渝铁路一直都是一条虚线。
修这条铁路不但可恢复经济,还可争取人心
新中国成立后,谋划西南振兴大业之时,邓小平决定从修建成渝铁路入手。他指出,修建成渝铁路,带动百业发展,“不但可以恢复经济,而且可以争取人心,稳定人心”“为着人民少花一些钱,把铁路建设起来”。
工程启动后,西南军区从各部队抽调3万多人,组成5个军工筑路队开赴现场。抗美援朝开始后,各军工筑路队相继归还建制,工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凸显。为此,四川4个行署动员、组织了10万民工走上工地,接替部队继续修路。
事实证明,修建成渝铁路乃民心所向。成渝铁路所需的129万根枕木,沿线群众在极短时间内备齐并送达工地。有的家庭捐出了房梁,有的老人甚至献出寿板寿材,支援铁路建设。
听说要修建成渝铁路,年逾花甲的铁道工程专家蓝田主动请缨,重回工程现场。他早年投身铁路工作,在国民党政府时期的成渝铁路工程局工作,几进几出,成渝铁路却一寸铁轨也没铺下去,心灰意冷之下,他封存了所有的技术资料。
留美铁道工程专家刘家熙回到祖国为修建成渝铁路作贡献,他强调自己是“庚子赔款学生”的身份。他说,花这么多学费学到的知识,能不用在国家富强上吗?
成渝铁路驶入高铁新时代
经过十多万筑路大军的艰苦努力,成渝铁路在1952年6月全线贯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自主设计、自主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四川人民盼望了半个世纪的成渝铁路终于在共产党执政的时代修成了。
1952年7月1日,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典礼在成渝两地同时举行,两列火车分别从成都和重庆发车,相向而行,并在内江站交会。在重庆站,时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将绣有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庆贺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锦旗,赠给西南铁路工程局。
这一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31周年的日子。首发列车车头上,悬挂着写有“纪念中国共产党三十一周年 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典礼”字样的横幅。邓小平在成都出席通车典礼,挥毫写下“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
10多万人,两年,505公里——在现代化施工技术普遍运用的今天,这样的修建速度也堪称神话。
通车后,成渝铁路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立竿见影。有数据显示,永川的大米用火车运到重庆,运价是从前的四分之一。内江糖到重庆,运价减少了三分之二。成都的工商业者认为,成渝铁路通车后,有1200多种过去难以外运的西南特产,可以大量运往华东、华北和中原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连接成渝两地的铁路不断升级。1987年12月,成渝铁路电气化工程通过国家验收,其年运输能力由过去的610万吨提高到1300万吨,相当于新修了一条成渝铁路。
2015年12月,成渝高速铁路开通运营。现在,复兴号列车以350公里的时速,将成都到重庆的运营时间缩短至62分钟。成渝高铁成为贯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强劲动脉。
中铁二局成资渝项目党支部书记罗靖参加了这条高铁的建设。成渝高铁通车时,他特意开车赶回成都体验。列车开到当年参建的标段时,他和同事围到窗边,聊起参建经历,“还没聊完,列车就飙过去了”。
罗靖参加工作时,正迎来中国高铁大发展阶段。他们所组建的新一代工程技术大军,被称为“基建狂魔”的代表。“开路先锋,就是要当第一名,为这面肩上扛着的旗帜是要拼命的。”罗靖说。
|